close

論文翻譯

【詩詞賞析】   少年不識愁滋味     為賦新詞強說愁

濃愁淡寫,重語輕說。透過「少年」時與「而今」的比較,描寫 少年與中老年人 愁 的體味分歧翻譯
  「少年不識愁為何物,為賦新詞強說愁。
     這詞構想新巧,平易淺顯。

賞析:
     這詞,通篇言愁。

這些多並且深的愁,有的不克不及說、有的未便說;並且「識盡」而說不盡,說了又有何用? 只能「卻道天涼好個秋」了翻譯比之年少時的幼稚,這也許是幹練成熟多了。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。」 「而今」二字,轉折有力,反應了分歧的人生經歷翻譯中老年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,進入「識盡愁滋味」的階段翻譯 所謂「識盡」,一是愁多,二是愁深。」無愁說愁,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,特別是年少文人翻譯
  「而今識盡愁滋味,卻道天涼好個秋。寓激情於婉約當中,語淺意深。

 

 

南宋  辛棄疾《醜奴兒》(書博山道中壁):
「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,愛上層樓翻譯
     為賦新詞強說愁。
     卻道天涼好個秋翻譯

 
   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。

     辛棄疾(西元1140年~西元1207年),字幼安,號稼軒,南宋 歷城(今山東濟南)人。辛棄疾平生果斷主張抗金,以恢復華夏為志翻譯然後他的抗金主張,遭到主和派的進攻,曾長時間落職閒居江西上饒、鉛山一帶翻譯其詞豪宕奔放,與蘇軾齊名,號稱「蘇辛」。出生時,山東已為金兵所佔。

二十一歲列入抗金義師,不久歸南宋,歷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東撫慰使等職。

 

四十四字,平韻。淳熙八年(西元1181年)辛棄疾撤職退居上饒,常過博山。

注釋:
1. 醜奴兒:詞牌 。
3. 博山: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翻譯因狀如廬山香爐峰,故名。即《採桑子》。
2. 書博山道中壁:詞題。

且 暫將愁緒拋開,而只是說:「這是個好風涼的秋季啊!


    為了寫作 新的詩詞,沒有 愁, 也要委曲訴說 ,本身有許多 愁。
    現在,年數大了,歷經世事,嚐遍愁的滋味,可愉快的傾吐心中的愁,但想說卻又說不出口,想說卻又說不出口。

意譯:
    年少的時候,涉世未深,沒法體味什麼是愁的滋味,總喜好獨自登上高樓,
喜好獨自登上高樓,去感觸感染那 愁 的氛圍。

本文來自: 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ytjiang/post/1322129280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萬國論文翻譯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yneb7072b0p 的頭像
    wayneb7072b0p

    wayneb7072b0p@outlook.com

    wayneb7072b0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