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論文翻譯誠之者,擇善而執拗之者也。」

誠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自在中道,聖人也。

所以,中庸又言:「誠者,天之道也翻譯誠之(當動詞講、用也)者,人之道也。

明德便是明道;明道亦是以明德。

中庸批注道等于在修養、在致誠、在立德、在學行。

中庸證釋疏解

元卜撰寫於福正

),是不勉而中(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翻譯),是不思而得,是從容中道,聖人心也。誠者(天之性、中也。

誠者,天之道也。

中庸一書原自禮記中提出,係參及伋其門人門生其間所記,後孟軻繼為述之翻譯亦如大學,初何嘗分章節也。後儒以便於講讀,因而意為別之。

誠之者,能擇善而固執之者也(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),人之道也。

誠之者(率天之性、和也。)

涵養貴在戒慎翻譯致誠貴在慎獨。

學行貴在實踐。立德貴在問學。

中庸有言:「自誠明,謂之性;自明誠,謂之教翻譯誠則明矣;明則誠矣。」修行不管下手如何?都由「誠」字出發。

大學講明明德便是,在正其心、在誠其意、在致其知、在格其物(格、致、誠、正)翻譯

大學以明德為本翻譯中庸以明道為本翻譯

如中庸有言:「子曰:回之為人也:擇乎中庸,得一善,則拳拳謹記,而弗失之矣翻譯」顏回,得一善即誠之。

惓惓謹記即執固個中,不曾亦不敢遺忘,謹言慎行,戒慎恐懼。非所之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侪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 。」以上所言皆是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自在中道之翻譯

如孟子有言:「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(當下)孺子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。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://blog.udn.com/ch357883/2265934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萬國論文翻譯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yneb7072b0p 的頭像
    wayneb7072b0p

    wayneb7072b0p@outlook.com

    wayneb7072b0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